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热点 >  >> 
上海交大有一半新生不是通过高考进去的,底层孩子怎么改变命运?
来源: 忆史君      时间:2023-08-29 14:20:15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高考一直被视为公平的晋升通道,为广大底层百姓的孩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随着一些省份自主招生的兴起,高考这个公平的象征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近期上海交通大学2023年的录取情况,更加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担忧。

上海交大今年共录取了4248名新生,其中有一半的学生(2277人)通过高考获得录取资格,而另一半则是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这其中包括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强基计划、高水平运动员、高水平艺术团体成员、外语保送和艺术类保送等途径。然而,引人深思的是,这些自主招生的名额中,是否还有农村孩子的身影,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作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中国的自主招生制度是否能保持公平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学校自主权得以充分发挥,旨在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但难免让人担心是否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是否能够保证教授、权贵、富人的子女不会因身份而获得特殊照顾?这也让人联想到之前中小学阶段的“后门”现象,是否会在大学阶段重演?

相较之下,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公平性,因为无论身份如何,学生们最终是在成绩这个共同标准下竞争。然而,对于没有通过高考而获得录取的学生,公平性必然受到质疑,除非他们能够胜任与其他学生的竞争。

其次,自主招生制度对农村孩子来说本身就存在不公平之处。农村孩子从小就面临着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在兴趣培养方面往往不如城市孩子。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舞蹈、歌唱、书法、音乐等兴趣班,也缺乏各种竞赛经验。他们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能相对较差,这在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中会显得劣势明显。

因此,自主招生对农村孩子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这进一步强化了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村孩子在进入名校的道路上更加艰难。

历史上,北大、清华等名校曾经涌现出许多农村孩子,证明了农村孩子并不比城市孩子差。然而,如今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使得名校的农村生源越来越稀缺。自主招生的兴起似乎让农村孩子再次失去了机会。

如果名校普遍推行自主招生,底层孩子未来是否还能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成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底层孩子的机会是否会被更多地侵蚀?是否会导致他们只能选择末流大学,而无法进入名校,进而改变命运?

中国教育体制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在追求多元发展和特殊才能的同时,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城乡教育差距的弥漫,不仅是农村孩子的困境,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以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总而言之,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数据的背后反映出了自主招生对底层孩子的影响。农村孩子的机会和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令人担忧。为了维护教育的公平性,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探索更加合理的选拔机制,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